延伸閱讀
文章發佈日期:2025-07-31/文章最後更新日期:2025-07-31
一、失戀好痛苦?你可能需要走過這5階段
失戀帶來的痛,不只是失去一段感情,更是一種身心的震盪。根據心理學家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的「悲傷五階段模型」,我們往往會經歷以下情緒歷程:
1. 否認與孤立:覺得這段關係不是真的結束。
2. 憤怒與情緒爆發:責怪自己、對方,甚至命運。
3. 抑鬱與低潮:伴隨著失眠、食慾不振、提不起勁。
4. 討價還價或心裡糾結:反覆回想過去,陷入「如果當初…」的輪迴。
5. 接受與放下:開始慢慢平靜,準備迎向新的開始。
失戀所帶來的痛苦其實是大腦與身體正在經歷一場劇烈的分離與自我重組。這並不是你軟弱,而是每個人在失去重要關係後都會經歷的心理自然反應。
二、失戀了怎麼辦?10方法陪你走出傷痛
(一) 面對失戀的痛苦,學會接受悲傷情緒
不要壓抑自己哭泣的衝動,這是一種情緒釋放。你可以給自己設定一段時間好好處理情緒,例如下班後的晚間時段,專注地面對自己的情緒,時間到了就暫時先試著緩和情緒,幫助你逐步回到生活的正常節奏。
(二) 走過失戀的第一步:斷開對前任的聯繫
將對方的社群媒體「靜音」或封鎖,刪除聊天記錄與合照,讓自己進入一段乾淨的情感空窗期,這是傷口癒合的前提。
(三) 不急著走出失戀,而是學會好好走下去
失戀後,我們容易把一切失敗歸咎於自己,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這時你不需要急著恢復笑容,而是學習與當下的情緒和平共處。
你也可以試著做一些讓自己感到溫暖的小行動。例如:為自己煮一頓喜歡的餐點、每天做一件小事來照顧自己的身體(如泡澡、按摩、散步),讓自己慢慢重新找回安穩的節奏。這些舉動不一定立刻「療癒」,但可以讓你從持續的疼痛中,逐漸恢復一點生活感。
(四) 規劃未來生活,幫助你走過失戀低潮
寫下 10 件你想做的事,例如:去一趟旅行、開始健身、學習新技能…讓未來有畫面,心才會有動力往前走。
(五) 失戀後避免過度美化過去,防止重蹈覆轍
失戀後常會「只記得好的」,但請提醒自己:那段關係也有讓你受傷的地方。真實地面對過去,才能真的放下。
(六) 失戀期間的支持系統:找一位情緒守門人
找到可以信任的支持系統,不論是家人或朋友,定期向他們分享你的心情變化,這樣既能獲得支持又不會造成對方負擔。這能讓你的痛苦有出口,也讓你在低潮中不至於孤單。
(七) 建立新生活習慣,幫助自己走過失戀期
每天固定時間吃飯、睡覺、運動,讓生活重新恢復秩序。你也可以加上一個小儀式,比如寫卡片給自己,都能成為一種心情的照顧。
(八) 透過興趣轉移注意力,走出失戀傷痛
不論是畫畫、看劇、烘焙、種植,做你以前喜歡但因戀愛而放棄的事,重新找回那個不靠他人也能快樂的自己。
(九) 長期走不出失戀痛苦?請尋求心理專業幫助
若你長期失眠、憂鬱、對生活失去興趣,可能已接近情緒耗竭。你可能需要與專業的心理諮商談談,尋求專業幫助不是弱者的表現,而是成熟的行動。
(十) 舉行失戀告別儀式,幫助情緒轉換與自我整合
你可以選擇一個安靜的時刻,整理對這段感情的回憶,將自己的感受與學習寫成一封信。重點不在於信是否寄出,而是讓自己梳理情緒、整理關係的終點。這種書寫方式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情緒書寫」(Expressive Writing),由美國心理學家 James W. Pennebaker 提出,研究指出連續數日進行 15–20 分鐘的情緒書寫,有助於降低壓力、改善睡眠品質與情緒復原。
三、走過失戀,你會發現更強大的自己
失戀讓人失去安全感,但也提供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契機。也許你會發現自己原來這麼勇敢、這麼渴望真誠的連結,也這麼值得被愛。
走過失戀不是「忘了對方」,而是學會珍惜自己。當你再度踏上愛情旅程時,你會知道什麼對你重要、什麼該堅持,這將成為你更成熟、更穩定的基礎。
四、失戀不是終點,GOOD TV 陪您一起走過這段路
在這個社會中,失戀往往被視為一種挫敗,但它其實也可以是一次深入自我、重新認識內心的契機。透過重塑對失戀的看法,我們能從悲傷中釋放自己,在孤獨中與真實的自己重新連結,讓情感轉化為成長的動能。
GOOD TV 好消息電視台長期關注情緒健康與靈性重建,提供許多與失落、孤單、愛與療癒相關的節目、音樂與專題內容,陪伴你走過低谷。透過這些資源,你可以找到共鳴,讓自己不再獨自承受,從而慢慢修復破碎的心。
未來的日子裡,願你在這段失戀的旅程中,不再只是想著如何「走出來」,而是更願意「走下去」,一步步靠近那個更堅韌、更有力量的自己。失戀不是終點,它是愛自己旅程的開始。
GOOD TV線上看提供多種觀看方式,包括官方網站、手機APP和電視APP,皆為免費,詳情請見:https://www.goodtv.tv/mod-list/。
參考來源:
Elisabeth Kübler-Ross Foundation 官方網站
https://www.ekrfoundation.org/5-stages-of-grief/
Pennebaker, J. W., & Beall, S. K. (1986). Confronting a traumatic event: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hibition and diseas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5(3), 274–281.
https://www.fammed.wisc.edu/files/webfm-uploads/documents/outreach/im/tool-therapeutic-journaling.pd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介紹情緒書寫的效益:
https://www.apa.org/news/podcasts/speaking-of-psychology/expressive-writing